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

三個方法了解孩子在學校的適應狀況

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牛慕慈

 

孩子在學校是否嚴重不適應?

剛開學的一個月、每個周末或連假結束,孩子在上學時會情緒低落、不想去上學,屬於合理的情緒表現,不一定代表孩子不適應學校生活。但孩子口語表達能力還不成熟的時候,父母要如何辨識孩子是否有嚴重不適應的情況?父母要如何幫助孩子學習表達情緒?這篇文章提供父母可以做的三個關鍵方法,不僅可以讓孩子在學校生活得更順利,也能為孩子未來的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基礎。


方法1:多主動觀察孩子身心適應的狀況

家長可以如何辨識孩子是否有嚴重不適應的情況?可以從三個行為特徵來觀察,注意孩子是否與平時的狀態有差異:

1. 睡眠狀況

做噩夢、半夜睡不安穩(如:踢來踢去)

晚上睡不著、不敢睡、容易驚醒

嗜睡、早上起不來


2. 飲食狀況– 食慾或飲食異常

與本來的食慾比較,如果突然常常食不下嚥、或是情緒性的暴食,也需要特別注意。


3. 情緒和行為狀況

孩子開始出現退化行為,如突然又開始尿床、變得黏人、容易哭鬧、情緒起伏不定,也許象徵有壓力無法抒發。如果有難以控制的重複性行為如:咬指甲、挖鼻孔、拔頭髮,也可能是焦慮的展現。


方法2:允許孩子展現情緒

如果進學校前孩子有情緒反應甚至是哭鬧,是在展現他內心的感受。父母可以允許孩子表達,並且用正面的方式回應孩子的心情和被安撫的需要。比如,如果孩子想哭沒有關係,哭也是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。可以發展出親子的「道別小儀式」,讓孩子有一個出口來舒緩他的難過或不安。例如:上學前來個長長的擁抱、固定的道別話語「你今天要早點來接我唷!」、「爸爸下班會盡早來接你」「媽媽會想你的」。透過每天重複「道別小儀式」,可以逐漸減少孩子的情緒。


方法3:從小培養孩子主動表達自己的能力

孩子能夠主動和父母表達自己的狀況,會讓父母省心很多。但這需要父母先花時間訓練孩子表達。第一要訓練孩子表達的能力,第二是培養孩子對父母信任,願意主動表達。


表達能力從具體到抽象開始練習

具體的事情比較容易表達,讓孩子練習說出:發生什麼事?有誰?什麼時候?在哪裡?(人事時地物)。


父母可以用問話引導孩子練習說,從他最熟悉的生活經驗開始。比如,「今天在學校吃什麼?」「今天玩什麼?」「今天老師在學校帶你們做什麼事?」「你今天跟誰玩?」,孩子可以比較明確的回答。孩子講得出來,就會有成就感。如果孩子還在練習,講不清楚,可以用照片引導他回憶,或者指著圖示範怎麼說「這是…」然後跟他確認是不是這個意思。


表達抽象的想法與情緒是比較難的,父母可以多在生活事件中詢問孩子「你覺得呢?」或是在親子共讀時,找很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繪本來進行討論。比如,不想去上學怎麼辦?要怎麼跟朋友玩?學校的食物都是我不喜歡吃的怎麼辦?讓孩子表達對於故事主角的看法,討論不同選擇的後果,這些都是練習表達想法。情緒表達是最難的,要先覺察自己的心情才能說出來。可以多使用工具幫助孩子認識情緒,像是生氣、害怕、難過、開心、緊張…可以使用繪本、桌遊、圖卡這些工具,只要在網路搜尋關鍵字「情緒繪本、情緒卡、情緒桌遊」都可以找到很多選擇。


表達的意願從建立信任感開始

家長要花時間「陪」孩子聊天。


家長可以按照家庭的生活作息找一個固定的親子聊天時間,孩子就會有心理準備,知道爸媽這個時候可以陪他聊天。例如:親子共浴時、晚餐時、睡覺前。

有了這個固定的習慣,孩子會知道有什麼話都可以在這個時間說,父母很願意了解我,這會建立愛和信任的感覺,讓孩子更願意主動告訴你他的一切。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