陽光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牛慕慈
一般來說,孩子轉換新環境的適應期大約是一個月。然而,有的孩子在一個月之後仍舊適應困難,這時候父母可就煩惱了!本文以心理師自身當媽媽的經驗,提供家長一些方法。首先,協助孩子自己找方法;若困擾沒解決,帶著孩子一起與老師溝通;若還有困擾,運用心理協助的資源。以下將詳細說明如何進行。
孩子在學校不適應的原因?
每個孩子的能力與性格不同,在學校感受到的壓力就不一樣,通常為以下幾類:
情緒:有的小朋友比較需要秩序感,對於變動的反應比較大,在陌生的環境比較容易緊張焦慮,所以到新學校或換班時不容易調適。若事情發生不如自己的預期,也容易不知所措或者生氣。
人際互動:害羞內向的孩子在新環境比較不容易交朋友,容易感到孤單。自我意識強者,在交朋友時容易與他人起衝突、情緒起伏較大。
課業壓力:學校的功課寫不完、上課聽不懂、怕被老師罵。對上課內容沒興趣等等。
團體規範:難以遵循固定作息與規範、如:上課不能準時、無法接收老師指令、上課時間愛說話、坐不住等。
無論不適應的原因為哪一種,父母可以嘗試用以下三種方法循序漸進,協助孩子調適。
方法1:協助孩子為自己找到方法
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,所以每個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也都不一樣。當父母親發現孩子特定的適應困擾,可以與他討論以前有沒有遇過類似的問題,當時是怎麼解決的?成功的方法現在可以再拿出來試試看。
譬如:小朋友在陌生環境如果比較容易緊張焦慮,可能回想到以前和家人出遠門時,會帶個熟悉的小毯子幫助入睡,那現在也可以上學時帶一個小小的玩具在書包裡,讓自己安心。或者請哥哥姊姊或以前幼兒園的朋友下課來看看他,讓他有熟悉感。如果過去沒有成功經驗,爸爸媽媽可以提出自己以前用過的方法讓小朋友參考,例如不敢交朋友的小孩,爸爸建議他練習每天找一個同學說早安,讓小朋友試試看。
這個討論的過程,本身就很有價值,讓孩子學習自己怎麼解決問題。
方法2:帶著孩子一起與老師溝通
有些困擾牽涉到班級經營,需要老師協助處理。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討論與老師溝通的內容,盡量不要未與孩子溝通就直接跟老師說,否則可能導致孩子日後不願意再告訴家長自己的事情。若孩子某些事情不想要告訴老師,但父母覺得老師有必要知道,要先與孩子溝通為什麼家長覺得需要告訴老師,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考量,也學到處理事情的方法。無論孩子多小,都盡量讓孩子參與親師溝通的過程,這樣他也會學習到自己在學校可以怎麼與老師溝通、求助,讓孩子與老師在學校可以一起合作解決問題。
如果後續師長的處理與家長的期待不同,家長還是可以禮貌性的肯定老師的努力,然後更具體說明自己的需求與建議。越複雜的狀況越建議當面溝通,若家長無法到校,至少也要通電話,避免只用傳簡訊的方式進行,以免在文字當中誤解了彼此的意思與情緒,造成更大的困擾。有耐性的溝通昰重要的。有時候老師的處理方式與家長的期待不同,但也有好的效果,家長可以從中學習老師的專業,並且回報效果讓老師知道,造成一個良善的互動。
方法3:及時運用心理協助的資源
如果孩子的情緒狀況需要專業協助,可以與學校申請輔導資源。學校有輔導老師或心理師,可以評估孩子的需求,來進行長期性的服務。在校園的心理協助通常是使用孩子喜歡的方式進行,例如:遊戲治療,心理師用玩遊戲、說故事、桌遊等方式,讓孩子覺得有趣,自然的展開諮商歷程。
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接受協助,父母也可以自己求助。有時候孩子的情緒反應的是父母的情緒或教養態度。例如:父母親在家時常吵架,孩子可能就比較沒有安全感、或是情緒低落。父母沒時間陪孩子,常常給孩子使用3C產品,孩子可能較常有學習的障礙,或者不善於與人互動。學校常會開辦一些親職講座給家長參加,爸媽們也可以多多使用,學習更好的教養方法。
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,孩子也是父母最好的老師。有時候孩子的問題其實是反映父母親的問題,整個家庭一起改變,孩子就會變好。
延伸閱讀
コメント